一、专业领域简介
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专业是基础知识完整、应用领域广泛、发展最为迅速的工学门类专业。本专业利用信息理论、通信理论、传输与交换理论及信号处理理论研究信号检测、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与应用、通信与网络系统的设计等理论与工程技术问题。
本学位点于2011年开始招生,先后为社会培养200多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生广泛分布在通信、电子等领域。现有校内硕士生导师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 3人、副教授4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校外导师20余人,均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并在学术领域内有突出表现。同时本学位点建有辽宁省专业学位硕士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其他校级联合培养基地3个。
本学位点面向国家建设需求以及国际学科前沿,在机器人视觉伺服,基于图像的生物特征识别,模式识别,非高斯、非线性信号处理,系统辨识,现代通信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移动通信、物联网、光网络等通信领域以及机器人、智能电器制造等重大装备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关键技术。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星火计划、教育部重点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优秀人才、沈阳市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等各类课题,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9项,横纵向科研经费累计达到近千万。
二、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针对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学科及其工程领域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开发和管理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践创新型人才。本专业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治学严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心理素质;
(二)掌具有较强的通信工程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通信工程的发展方向和国内外研究动态,掌握解决该领域工程实践问题的先进技术和方法,熟悉该领域的相关规范。
(三)在通信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从事工程实践、项目开发等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一定的学科交叉研究能力,体现一定的实践创新性。
(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联络、技术洽谈和国际交流能力。
三、研究方向
(一)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
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是针对新一代通信技术进行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研究方向包括无线激光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系统与技术、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空天一体化网络、通信与网络安全等。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网络通信的基本架构以及协议构建、移动通信系统核心网与接入网组网与优化、光纤信号仿真、光纤色散补偿、波分复用、自由空间光通信的信道建模与补偿、自由空间及水下可见光通信、工业互联网的构建与应用等。
(二)图像处理与机器人视觉伺服
数字图像处理是指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运算和处理以达到某种预期目的,主要研究包括图像信息获取、图像几何与算术处理、图像增强、图像复原与重建、图像压缩编码、图像信息的特征提取和理解识别。机器人视觉伺服是图像处理、机器人学、控制理论以及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包括摄像机标定、立体图像重建、机器人导航、机器人运动路径规划、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应用等。
(三)非线性信号处理与系统辨识
非线性信号处理与系统辨识研究方向从信号处理、统计算法、状态预估等方面研究参数估计和系统辨识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对工业系统重要质量参数进行在线估计和测量。其理论基础包括随机过程与噪声基本知识、现代信号处理、信号参量检测与估计理论以及人工智能基本理论。其研究领域覆盖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通信信号和信道的参数估计、医学辅助诊断。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医学信号与信息的智能检测、噪声控制与回声抵消、工业状态参数检测和预测估计等。
三、培养方式
(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重点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并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学位论文工作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学习有关课程。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学科前沿的前提下,培养其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开展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二)采取双导师组指导制度。导师组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校内导师为第一责任导师,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工程经验的校内教师担任,主要负责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开题、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指导项目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同时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责任。企业导师由工作在研发生产一线,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研究生指导经历的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参与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参与学位论文的指导、答辩等环节的质量把关,提供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单位开展学位论文工作所需的实践研究条件,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和学位工作涉及的工程实际内容。导师组共同负责研究生思想品德、学风和职业素养教育,应定期进行交流沟通,及时协商解决研究生指导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三)依据研究方向组建导师团队,导师团队应建立完善的梯队结构,发挥集体培养方式的优势,使学生充分进行学术交流,有效实现研究方向的交叉与融合,参与较重大团队科研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完善知识结构和综合科研能力。
(四)课程学习须按照培养计划严格执行,课程学习主要在学校集中学习,参与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学院的研究生,校企共建课程、案例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可在联合培养单位完成。
四、核心课程
现代信号处理、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及应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及案例分析、非线性光纤光学、太赫兹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机器人ROS系统开发与案例分析、射频系统设计与案例分析、移动边缘计算技术及应用、机器学习技术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