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99年,由1960年成立的无线电系(1972年更名为电子工程系)和1985年学校成立的国内第一批计算机学院以及四个校属研究所合并组建。学院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学院设有“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5个本科招生专业、1个专业基础教研室、1个实验教学中心,1个通信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现有在读本科生2396人。学院坚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抢抓机遇,实现学院内涵高效发展,现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电子信息工程”(获国际工程认证受理、省创新创业试点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国家一类特色专业、省优势特色专业、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连续两次位列全省第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普通高校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5个本科专业均为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沈阳工业大学与英国德比大学合作举办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近些年,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14门;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承担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50余项;获评省级优秀教材4部;获评省级教学名师5人。学院设有云计算与大数据、IC芯片设计、机器人、图像处理、嵌入式人工智能等32个教学平台,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超星电子图书、书世界中文电子图书、新品数字图书数据库、院士文库等电子图书资源近50万册。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院设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含国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该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进入全国前20-30%,位列全国第15;设有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仪器仪表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计算机技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通信工程”五个电子信息类专业型硕士招生领域。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752人,博士研究生94人,博士后进站20人。

学院师资队伍强大。现有教工130人,专任教师100人,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1人、获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万人领军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级人才称号获得者18人。教师职称、学历结构合理,教授31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87%,校内外博士生导师54人、硕士生导师101人。

学院科研条件优越、实力雄厚。2004年学院打破国际垄断,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长输管道智能检测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院现有5个省级科研平台:“机器视觉重点实验室”“输油气管道内检测重点实验室”“油气长输管道内检测工程研究中心” “先进在线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及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同时,学院拥有“沈阳工业大学-昆山超声联合实验室”“沈阳工业大学-美国德州仪器DSP联合实验室”“沈阳工业大学-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管道检测联合实验室”“沈阳工业大学-美国物理声学公司声发射技术联合实验室”等9个校企合作平台。近年来,学院在先进在线检测技术、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传感器、IC芯片设计、生物工程、无人机、机器人、智能制造信息系统、复杂系统控制与优化等研究方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余项(含仪器专项2项)、省部级项目和企业委托课题300余项,科研经费年均超过5000万,连续多年位列全校第一;年均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年均获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

学院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与英国、美国、中国香港及国内多所大学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成功组织召开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学术会议、第一至十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信息感知与融合前沿论坛、全国电磁无损检测大会等国内外系列会议。

学院立德树人成效显著。学院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学院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学院党委获评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获评“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党支部”2个;获评“辽宁省劳动模范”2人、“辽宁省五一奖章”2人、“辽宁省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获评“全国先进班集体”1个;获评“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1人、“辽宁省大学生年度影响力人物”1人、“辽宁省华育大学生年度人物”2人、“辽宁省大学生年度人物”1人。近些年,学生参加“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获得国家级奖励近200项,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辽宁省政府奖学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奖学金”“中国电子学会集成电路奖学金”以及企业奖学金等各级各类奖金年均近千人,人才培养覆盖了仪器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前沿热门行业,就业前景广阔、社会认可度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呼唤新作为。全体信息人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解放思想,传承文化,凝心聚力,顺势而为,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信息学院而努力奋斗。

(数据更新于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