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点介绍

(085404)计算机技术

发布时间:2025-08-08 访问量: 来源:

一、专业概况

计算机技术专业综合运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应用技术以及工程方法,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计算机技术专业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信息时代人类生活不可缺少、赖以生存的重要科学与技术领域。

本专业于2002年获得“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聘任企业兼职硕士生导师6人,专任硕士导师中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6人,均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并在学术领域内有突出表现。师资队伍中国家级创新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人、千人层次1人,“兴辽英才”创业领军人才1人,“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1人,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

本专业在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智能计算机系统与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众多研究成果,承担国家、省部级以及各类合作项目50余项,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

二、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针对政府机关、企事业、科研院所等对计算机技术专业在技术研究、工程技术实践和项目管理方面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本专业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二)具备计算机技术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工作原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计算机及相关领域技术开发和创新的能力。

(三)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设计开发和工程管理的专业技术能力,具有承担计算机及相关领域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计算机及相关领域外文资料。

三、研究方向

(一)视觉检测及应用

研究图像、视频、遥感、医学影像等多源视觉信息的获取、分析、理解和应用的关键问题;研究基于视觉的测量、识别、定位、追踪、检测的工业应用和行业应用;研究基于3D视觉的点云获取、去噪、优化、配准技术及位姿估计关键技术,实现视觉引导工业化应用;研究面向工程实际的复杂场景下工业视觉检测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基于计算机图形学的建模、渲染、模拟、交互及虚拟现实关键问题及应用;

(二)智能计算及应用

研究面向工程实际的智能计算技术及应用,包括智能计算中资源分配、任务调度、实时调度及智能化人机交互技术及应用;研究机器学习理论、方法及其在自然语言处理、气象预测与分析、推荐系统等领域的应用;深度学习理论及其在场景识别、生物特征识别、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基于多传感器的机器人环境感知和建模,移动机器人导航和行为学习,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路径规划等。

(三)计算机系统及应用

研究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研究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分析、验证与优化理论及方法;研究信息系统资源管理技术、虚拟化技术、操作系统实现技术;研究物联网多源感知、感知融合与实时、安全、可靠工业物联网通信技术;研究边缘计算、雾计算、云端结合计算技术及边缘计算中的硬件安全技术;研究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技术等。

四、培养模式

(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重点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并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学位论文工作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学习有关课程。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学科前沿的前提下,培养其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开展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二)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开题、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指导项目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同时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责任。校外导师提供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单位开展学位论文工作所需的实践研究条件,参与学位论文的指导、答辩等环节的质量把关。

(三)导师团队应建立完善的梯队结构,发挥集体培养方式的优势,使学生充分进行学术交流,有效实现研究方向的交叉与融合,参与较重大团队科研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完善知识结构和综合科研能力。

五、核心课程

组合数学、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高级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及案例分析、高级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视觉及案例分析、计算机图形学与虚拟现实、计算机系统安全、嵌入式系统。

上一条:(085403)集成电路工程

下一条:(085407)仪器仪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