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21日,沈阳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薪火·长征”实践团赴甘肃开展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长征精神为引领,依托红色资源与非遗瑰宝,通过“旧址瞻仰-社区服务-非遗体验”的有机融合,实现思想浸润与精神升华的双重育人目标。
溯源铸魂:在红色旧址中触摸历史温度
以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红军长征胜利景园及兰州市烈士陵园、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为载体,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追溯红色记忆、接受精神洗礼,激发爱国热情。
实践团先后探访了会宁和兰州两地。在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同学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了解馆藏文物、学习图文史料、聆听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的伟大壮举,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洗礼。在红军长征胜利景园,同学们沿“长征路”实景体验,参观了瑞金塔、遵义会议会址、延安宝塔等微缩景观,引发对革命者无畏精神的崇敬。在兰州市烈士陵园,同学们向烈士敬献鲜花,举行了默哀仪式,进一步强化了价值认同,筑牢了“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信仰根基。



溯源之旅的整个过程,体现了“将宏大的长征叙事转化为具身化体验”的活动设计理念,由此引发了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同学们对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还原红色场景的思考,能够让信仰教育更具感染力、传播力。
躬行实践:于基层服务中践行青年担当
实践团深入枣林西社区和甘肃省科技馆,实地了解和体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展现的磅礴力量、蕴含的无穷智慧,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
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实践团始终关注基层治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作用。在枣林西社区,同学们在了解社区党建、创新治理模式、“一老一小”群体服务及科技赋能社区治理后,走进社区与居民交流生活状况,并面向“一小”群体开展趣味计算机科普课程,让小朋友们认识到“科技传承需从小抓起”,团队也借此将专业知识用于服务社会,深化了对“科技为民”的理解。随后,同学们走访了甘肃省科技馆,近距离体验人工智能、航天科技等前沿展品,结合互动项目探讨科技发展的社会变革意义。



通过服务实践,团队成员在社区中理解“科技赋能民生”的当代路径,在科技馆中体悟“创新服务社会”的专业使命。
非遗体悟:从匠心技艺中传承精神密码
实践团沉浸式体验兰州牛肉拉面制作和会宁非遗剪纸,探讨非遗技艺承载的匠心精神与民族智慧,引发了同学们对通过数字技术创新构建非遗传播载体、实现红色精神与传统文化创造性融合的思考。
在兰州牛肉面博物馆,团队成员在师傅的指导下,从了解选料、和面,到亲手制作的全流程中体悟匠心精神。采访中,师傅强调协作意识与生活智慧,学生感悟“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价值。在会宁县文化馆,实践团学习非遗剪纸,并采访市级非遗传承人王新胜,聆听“剪纸扎根黄土高原、粗犷风格映衬性格”的故事,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非遗不仅要承载集体智慧,更要以具身实践来创新和传承。



实践团还通过在兰州非物质文化陈列馆、敦煌艺术馆、简牍博物馆及兰州市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沉浸式文化研习活动,深度了解了传统工艺的文化基因与文化内核,就数字化技术赋能文化遗产活化传承展开实践性探索。
薪火永续:让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共焕新生
从会宁到兰州,从纪念馆到社区,“薪火·长征”实践团以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专业传承文化基因,在青春与历史的对话中,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未来,实践团队将持续探索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与社区服务的路径,用青春行动践行“让伟大长征精神薪火相传”的誓言。
